•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学校督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展台 > 学校督导

    “另类”的教后反思

    发布时间:2012-04-06浏览次数:

    “另类”的教后反思

    对于“教后反思”,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在“自我积累”的路上,我坚持写了几年的“教后反思”。一路默默地走下来,我逐渐认识到:“教后反思”不仅仅是对于自身教学经验的思考,还是专业成长必要的积淀。更重要的是,撰写“教后反思”也可以不“循规蹈矩”,大胆地写出属于自己的“另类”的“教后反思”来。

    1、尝试新的教学思路。

    随着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尝试着改变教学思路。比如苏教版第九册第2课《陶校长的演讲》,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演讲。在练习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更加熟悉了;学生充当“演讲者”的角色,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对课文主题——“每天四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受到了更直接的教育。再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不再使用以往探讨“ 的林冲和 的洪教头”的思路,而是以柴进为教学突破口:从柴进的视角来看林冲和洪教头,用柴进的眼光来对比林冲和洪教头,并做出评价。“化身为文中角色”这样的学习方法,也让学生感到新奇。他们充分调动思维,展开想象,借柴进之口对二人进行对比性评价。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常教常新”,只要教者教学思想灵活,针对学生实际,采用新颖的教学思路,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教学效果,给了我更多感悟。于是,我在教后反思时,把改变教学思路的尝试记录下来,保存到自己的“教学仓库”里。

    2、关注学生的表现。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我说,反思也不能忘记反思学生。因为学生的表现是多样的,学习状态是参差不齐的,而课堂是固定的,教师往往能观察于眼中,可以直接解决一些,却不可能生生、事事都关注。正因为如此,教后对学生表现的反思尤为重要。

    在回顾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时,我发现小成读书很慢,便和他一起读书,找到根源,帮助他提高了朗读的速度。我发现小叶几乎从不举手,和她谈话之后,知道她其实很想举手发言,只是生性胆小。于是我和她约定:想发言了,只要抬起头来看着我,我就会给她机会。后来,她课上举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反映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那么关注学生的表现,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

    3、以读书收获指导实践。

    朱永新教授提倡:读书显然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我喜欢读那些对我的语文教学有着直接指导作用的文章。比如近期,我读过于永正老师的《这么简单的课文,教什么?》(《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孙双金老师的《四问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2期)这两篇文章,从中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关注表达”。在这样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我改进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反思时,我把名师的理念与个人的教学实践两相印证,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多读书,读好书,必有益处。反思之余,我欣喜地感受到自身的成长。

    4、捕捉有意思的瞬间。

    《月光启蒙》一文是著名诗人孙友田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上课时,我被作者的激情感染,和学生一起边打拍子边吟唱童谣,进入了民歌民谣的世界。一时之间,师生手舞足蹈,深深地体会到了童谣这一民间文化浓浓的韵味,课堂教学达到了一个并非刻意营造的高潮。

    这样的瞬间并不是每节课上都能出现的。在激情尚未消退的时候,我赶紧把它“抓拍”下来,并反思成功突然降临的原因——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力地感染着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情趣,从而使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诗情,师生都沉醉其中。这样的反思就像“沙里淘金”,教师在回顾课堂情趣的同时,更会品尝到成功地掌握教学规律的欣喜。

    5、表达自己的“顿悟”。

    如教学第九册《少年王冕》,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时,我先范读,在朗读过程中,我真的进入到雨过天晴山清水秀荷花格外迷人的情境之中,心中有了一种“顿悟”:努力在脑中想象图画,注意语调的变化,就能读出“味儿”来。我把“顿悟”告诉学生,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体会出王冕当时心中的感觉:激动、新奇、痴迷。

    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下来,好像自己抓住了什么,心中有所感触。这种感受,我称之为“顿悟”。反思时,我会马上把它记录下来。“顿悟”散布于我的教学反思之中,好像没有关联;但日积月累,把前前后后的诸多“顿悟”串联起来,就会形成自己初步的教学思想。这绝对是一种深层的积淀,终有一日会“厚积而薄发”,“量变”引起“质变”,让自己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6、反思以前的“教学反思”。

    坚持写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还是自身教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在以往的反思当中,难免存在一些不符合教学规律、不够准确的认识,如果教师及时地回顾、修正,可以“去芜存菁”,无疑更有利于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另外,对于教后反思过程中即时记下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把实践情况与反思观点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或者推翻先前的观点。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之后,我照常进行反思时,先回顾了以往教学古诗类课文时的反思心得:教学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记于心,长此以往,学生必有所得。通过《七律?长征》的教学,我又有了一点认识,那就是也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诗词常识,懂得“七律”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学会品味诗中对仗工整的句子。因此,我认为:对于教学反思,不能一写了之,需要定期作回顾性翻阅。反思以前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反刍”,能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积淀、个人教学思想的完善。

    说是“另类”的教学反思,其实是反思的思维要新一点,要关注“活”的东西,关注更本质的地方。我认为,既然这是属于自己的教学反思,就要让自己得到享受,给自己一些触动,让自己在“另类”的反思中收获更多。

    上一条:崇道音乐课堂上响起京腔京韵

    下一条:随堂课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