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教育科研

    学校课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校课题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实践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浏览次数: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实践探索研究

    一、研究背景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和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话题。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落实完成的任务和课题。

    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学生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同时,落到学校教育上,我们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小学教师如何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叶圣陶在给教师的一封信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教师所应当具有的专业自觉。叶圣陶认为,由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的价值、目的所决定,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体现在教师追求“教是为了不教”,善于引导学生自学的教育教学素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上。

    “十二五”期间,我们学校借助市级规划课题聚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在使学生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思考,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在省市区各个专业平台发布,获得肯定。

    我校课题组成员为总结提高,深入挖掘,提出了“十三五”课题“抓核心,聚焦点,梳脉络,定方向”的策略,决心进一步紧扣实践探索,回归小学教育的本源,聚焦核心素养,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实现。我们试图在课程建设中回答好三个问题:为什么建设,怎么建设,建设什么;试图将核心素养的研究之落脚点放在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上,“走在前列,落在实处”;试图从评价入手,提出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多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也就是说我们要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实践探索研究,为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案例支撑。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教师关注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本学科的课程价值、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在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积极先行。

    2.“教是为了不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投身社会变革发展和文化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教育思想,其独创性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明确的文字表述,首次公开出现于叶圣陶1962年4月10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实际上,这句话高度概括的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圣陶早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与思考中。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揭示了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知识学习与主体发展、课程教学与课外自学、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的辩证关系,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目的、规律以及学校和教师的职能,深藏着解决知识无限与人生有限、提高质量与减轻负担等当代教育基本矛盾和难题的中国智慧。

    3.实践探索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中得到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我们的探索,一方面是指研究影响我们教学的未知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指多方寻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策略的过程。我们的研究是主动寻求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需要,使我们的实践探索富有可靠性和稳健性的策略。我们围绕“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特殊主题,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外研究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此处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对于学生的培养,终将要落到课程体系,落到教师的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宏观上位的理论模型,如何将核心素养细化到课程之中,是课程设计与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英国、澳大利亚和芬兰等国家,虽然各自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的模式不同,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具体学科设计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模型或者框架来进行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这些国家的课程在设计与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对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和调整,将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并最终与微观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由此将理论层面的素养具象为教师可具体实施和教学的内容,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完全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之中,从而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觉,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学生只有解决了核心概念的问题,才有可能建立起自身的知识结构框架,这是学生潜能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

    2.国内研究

    2016年9月14日,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这份核心素养将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

    江苏省常熟中学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研究”;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任苏民老师对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进行深入阐述;苏州市第一中学彭兆光老师提出“努力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等等。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中,我们认真学习叶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高扬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深化对叶圣陶教育思想价值的认识,在实践中积极寻求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模式的结合点,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四、理论依据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变革。“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相关素养的培养。

    伴随核心素养研究的进展,学科专家对“本学科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是哪些、具体内涵是什么、对学生成长的特殊贡献是什么、这些素养在不同年级或水平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学生不同素养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框架。

    2.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学校管理制度和课程文化要根据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进行重建,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要实施人本管理,“教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倾注温暖的人文情怀;“教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求教师要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校长以教师为本”——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实施人本管理,形成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

    3.叶圣陶教育思想:“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要掌握教学方法,逐步改进教学方法”;“脚踏实地,去发动、去推进那所谓‘变’的,是适应时代的勇士”;“教育要变,就得在精神上变,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开发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宝库,深化对叶圣陶教育思想价值的认识。在实践中积极创新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发展背景的结合点,研究在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灵活运用,探索出小学各学科在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创新下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为发展“核心素养”新型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教师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构建教学新模式。

    研究内容:

    (1)“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内涵的研究;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对教学的使命和目的的探究。

    (2)“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创新下从素养发展的角度对不同学科在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

    (3)“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创新下“小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和质量要求的研究;

    (4)“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创新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研究重点:

    试图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创新下寻找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契合的地方,并诉诸实践。以此加深我们对“核心素养”以及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探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固有的方略,拓展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研训及教育科研改革的途径。

    六、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加强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尝试用“核心素养”的新模式理念阐述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进行相应课堂教学实验,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巧妙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激发自主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如何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进行“核心素养”发展整合,为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提供有利的操作经验;四是教育评价从重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统一的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在自学中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操作过程:

    (1)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2月)。建立课题研究组;广泛学习、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7年3月—2019年3月)。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核心素养”研究为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探究实施策略,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3月—2019年9月)。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研究报告;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教案、录像、照片等);进行成果展示,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操作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作为前测资料备用,用以效果比较。

    2.文献资料法:以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为研究抓手,阅读叶圣陶的著作,广泛吸引国内外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为实施本课题找到研究的起点及理论支撑点。

    3.案例研究法: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创新下实践“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为目标的案例研究。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七、成果展望

    1.阶段研究方案;

    2.研究报告;

    3.案例积累;

    4.《我在百年小学里的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活动案例集;

    5.《我的学习我做主》——学生习作选;

    6.《“教是为了不教”教科研成果集》

    7.校本课程教材、实绩展览、现场活动等。

    8.其他类型课题成果(如影像、声像、多媒体等)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高效的科研团队

    本校已经开展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2014年起,我校有来自语文、数学、英语、书法等多名骨干老师教师进行各学科的素质教育实践研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人是江苏省课改工作先进个人、区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现负责学校管理及教科研工作,参与多个省、市课题研究并已经结题,市区优质课评比多次获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其他课题组核心成员也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大都曾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奖,表现出了扎实理论功底,有助于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组织理论基础,理论保障

    课题研究需要相关的理论基础,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同时,还开展和课题相关理论的专题学习研讨,不断充实理论修养,为课题的开展做好理论思想准备。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课题团队,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度保障。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不断学习,勤于研究,使课题研究规范、有效开展。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每年投入必要资金支持,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开展本课题实验是可行、可能的,通过努力研究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 总主编 张圣华 2012年版

    2.《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苏大出版社 任苏民著 2004年版

    3.《好学生 好学法》漓江出版社 魏书生著 2009年版

    4.《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 【美】彼得·圣吉著

    5.《一生的学习》深圳报业出版社 克里希那穆提著

    6.《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丛立新著

    7.《神奇的NLP》乐唐文化公司 李志安编

    上一条:停课不停研 居家提素养